第二十章 非货币资产交换
本章主要是介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判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计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等内容的介绍。考试主要是以客观题形式考察,但有时也会在主观题中考察,特别是与股权投资或者差错更正等内容的结合可以出现在综合题,预计分值为4分。
本章内容包括: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本节内容包括:
(1)确认和计量原则;
(2)商业实质的判断。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原则
企业应当分别按照下列原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换入资产进行确认,对换出资产终止确认:对于换入资产,应当在其符合资产定义并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时予以确认;对于换出资产,应当在其满足资产终止确认条件时终止确认。
换入资产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换出资产尚未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在确认换入资产的同时将交付换出资产的义务确认为一项负债;换入资产尚未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换出资产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在终止确认换出资产的同时将取得换入资产的权利确认为一项资产。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原则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下,换入资产的成本由两种计量基础,分别为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应当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
企业在判断是否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时,应当考虑确定公允价值所使用的输入值层次,企业可以参考以下情况:第一层次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第二层次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比第三层次不可观察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更确凿的证据。实务中,在考虑了补价因素的调整后,正常交易中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是一致的。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
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收到或支付的补价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调整因素。
二、商业实质的判断
在确定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重点考虑由于发生了该项资产交换预期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程度,只有当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两者之间差额较大时,才能表明交易的发生使企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而具有商业实质。
(一)判断条件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企业应当对比考虑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的三个方面,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进行综合判断。通常情况下,只要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其中某个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即表明满足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
(二)交换涉及的资产类别与商业实质的关系
企业在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还可以从资产是否属于同一类别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因其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不同,一般来说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之间的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通常较易判断。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不同大类的非货币性资产,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都是不同类别的资产。
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通常较难判断,需要根据上述两项判断条件综合判断。企业应当重点关注的是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为同类资产的情况,同类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既可能相同,也可能显著不同,其之间的交换因而可能具有商业实质,也可能不具有商业实质。比如,A企业将自己拥有的一幢建筑物,与B企业拥有的在同一地点的另一幢建筑物相交换,两幢建造物的建造实际、建造成本均相同,但两者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可能不同。
注册会计师考试将于8月23日至25日举行,请各位考生精心规划备考进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此,我们预祝所有考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点击了解更多课程>>
(本文为北京财科学校原创文章,仅供考生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