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考情分析
考题类型 |
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 |
考试分值 |
4分左右 |
高频考点 |
内部控制审计概念、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内部控制缺陷评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
复习提示 |
本章介绍内部控制审计,与前19章的财报审计属于不同体系,考生需要理解内容较多 |
本章教材变化
无实质性变化。
第六节 业务流程、应用系统或交易层面的控制的测试
一、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
1.通常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的整个经营活动划分为几个重要的业务循环(又称为“业务流程”)。
对于制造业企业,可以划分为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生产循环、工资与人员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等。
2.在了解业务流程前,注册会计师还需要考虑以下事项:
(1)该业务流程中的交易所影响的重要账户及其相关认定;
(2)注册会计师已经识别的有关这些重要账户及其相关认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3)交易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的过程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处理系统。
二、识别可能发生错报的环节
1.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和确认被审计单位应在哪些环节设置控制,以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各重要业务流程可能发生的错报。
2.注册会计师通过设计一系列关于控制目标是否实现的问题,从而确认某项业务流程中需要加以控制的环节。
3.为实现某项审计目标而设计问题的数量,取决于下列因素:
(1)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
(2)业务流程中发生错报而未能被发现的概率;
(3)是否存在一种具有实效的总体控制来实现控制目标。
三、识别和了解相关控制
针对业务流程中容易发生错报的环节,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
(1)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控制,以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这些错报;
(2)被审计单位是否遗漏了必要的控制;
(3)是否识别了可以最有效测试的控制。
(一)控制的类型
1.预防性控制
(1)预防性控制通常用于正常业务流程的每一项交易,以防止错报的发生。预防性控制可能是人工的,也可能是自动化的。
(2)与简单的业务流程相比,对于较复杂的业务流程,被审计单位通常更依赖自动控制。
(3)对于处理大量业务的复杂业务流程,被审计单位通常使用对程序修改的控制和访问控制,来确保自动控制的持续有效。
(4)程序修改的控制和访问控制通常不能直接防止错报,但对于确保自动控制在整个拟信赖期间内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检查性控制
(1)建立检查性控制的目的是发现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报(尽管有预防性控制还是会发生的错报)。
(2)检查性控制通常并不适用于业务流程中的所有交易,而适用于一般业务流程以外的已经处理或部分处理的某类交易,可能一年只运行几次,如每月将应收账款明细账与总账比较;也可能每周运行,甚至一天运行几次。
(3)与预防性控制相比,不同被审计单位之间检查性控制差别很大。许多检查性控制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执行人员的能力、习惯和偏好。
(4)检查性控制可能是正式建立的程序,如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追查调节项目或异常项目,也可能是非正式的程序。
(5)如果确信存在以下情况,那么就可以将检查性控制作为一个主要的手段,来合理保证某特定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较小:
①控制所检查的数据是完整、可靠的;
②控制对于发现重大错报足够敏感;
③发现的所有重大错报都将被纠正。
3.预防性控制和检查性控制示例
预防性控制 |
检查性控制 |
(1)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收货报告,同时更新采购档案; (2)在更新采购档案之前必须先有收货报告; (3)销货发票上的价格根据价格清单上的信息确定; (4)计算机将各凭证上的账户号码与会计科目表对比,然后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测试。 |
(1)定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跟踪调查调节项目; (2)计算机每天比较运出货物的数量和开票数量。如果发现差异,产生报告,由开票主管复核和追查。 (3)每季度复核应收账款贷方余额并找出原因。 |
(二)识别和了解方法
1.识别和了解控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询问被审计单位各级别的负责人员。主要有两种询问的方法。
从高到低 |
通常,应首先询问那些级别较高的人员,再询问级别较低的人员,以确定他们认为应该运行哪些控制,以及哪些控制是重要的 这种方法使注册会计师能迅速地辨别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控制,特别是检查性控制 |
从低到高 |
从级别低人员处获取的信息,应向级别较高的人员核实完整性,以确定他们是否与级别较高的人员所理解的预定控制相符 |
2.在询问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还应当了解各层次监督和管理人员如何确认预定的预防性控制和检查性控制正在按计划运行。
四、记录相关控制
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控制中,如果有可以对应“哪个环节需设置控制”问题的,注册会计师应将其记录与工作底稿,同时记录由谁执行该控制。
注册会计师考试将于8月23日至25日举行,请各位考生精心规划备考进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此,我们预祝所有考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点击了解更多课程>>
(本文为北京财科学校原创文章,仅供考生学习使用)